揚州田中推進“分步遞進 分層達標”教學改革

揚州田中推進“分步遞進 分層達標”教學改革

中國江蘇網│2018.05.08

作業沒做完,學生最擔心被老師責備,而對於田家炳實驗中學的學生來說,則不用擔心這一點。去年,受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江蘇省教育廳委託,省教育評估院組織專家對田中進行現場考察,這一現象當時也讓專家們頗感意外。

考試可以檢測學生學習水準,而創新教學模式管不管用,則由教育專家來打分。近日,田中收到了來自省教育評估院的評估報告書,辦學理念、師資隊伍、辦學績效、實踐創新等16項評估指標,14項達A級、2項達B級。專家們對田中的“分步遞進 分層達標”課堂教學改革印象尤為深刻,並在評估書中點評:“這樣的課堂改革切合學校實際,解決了教學中諸多問題,促進了教學品質提升。”

老師分層次佈置作業,允許學生作業不做完

無論是課堂測驗還是家庭作業,即便學生只做一半,老師也不會責備。在田中“分步遞進 分層達標”(簡稱“SL”)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像這樣的“開天窗”是被允許的。

該校教務處主任謝俊峰解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優秀學生獲得學習主動權,有選擇地安排作業;後進學生遇到作業困難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衝。同時,這也利於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防止出現強制、命令式的做法。“教師會將學生完成情況詳細記錄,並量身定制‘教案’,在學生接受能力的邊緣尋求上進空間。”

“作業只是‘SL’實踐中一個小小的環節,並且也是有‘附加條件’的。”謝俊峰表示,教師要分層次佈置作業,並明確提出哪些作業必做、哪些作業選做,同時教師及時檢查作業,根據學生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

什麼是“SL”教學模式?這源于田中校長張曉林2014年的一次聽課,“小升初,所有生源均衡分班,但孩子之間的差異性客觀存在,想要提高課堂效率,教育教學就必須量身定制。”張曉林坦言, “SL”就是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避免優秀學生“吃不飽”、薄弱生“吃不了”、中段生“吃不好”的情況,教師在編寫教案學案時,根據各層次學生的特點,注重分層達標。

【小標題】分層分步教與學,形成3000多份語數外教學案

“每個學生都想學好,也能學好;每個教師都想教好,也能教好。”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和前期準備,2016年3月,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資助的課題“分步遞進、分層達標小班化教學實踐研究”在田中開題。在該課題研究帶動下,以研促教、以教促學的氛圍漸漸形成。

“SL”教學具體如何實施?作為數學老師,校長張曉林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初中“一次函數”教案,從觀察、猜想、歸納到探索、討論,教學分步遞進,學習由淺入深,“與此同時,作業也是分層設計,比如A層學生要求完成拓展類題目,B層學生完成運用類題目,C層學生只需要完成鞏固類題目。”

“‘分層’是動態的,哪些學生在哪門學科具有上升空間,就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張曉林說,“SL”教學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熟悉班上每個學生相應學科學習狀況的變化,形成全程跟蹤式教學。

作為課題研究方,田中一直在探索中前進。開題前,相關的教案學案一片空白,張曉林利用寒暑假帶領語數外教師投入教案學案研究。如今,初一至初三語數外“SL”教學案已經全部到位,共達3000多份。不僅如此,兩年多來“SL”模式在政、史、地、物、化、生、音、美、體以及資訊技術等學科中也遍地開花。

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每個田中學生都能尋找到自己的上升空間。

【小標題】以“教”的變化逐步引起“學”的變化

一次評估,一次檢閱。去年省教育評估院組織專家對田中進行評估時,也是田中開啟“SL”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第三個年頭。評估期間,專家組成員隨堂聽取了16節課,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等大部分學科。結果顯示,優良率達到87.5%。另外,專家組對112名學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對教師教學水準認可度高,99%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非常願意向教師求助。

學生的進步是最有力的證明。2016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田中40名同學獲獎,楊子涵、朱戴玥、王冠、朱勁滔、餘嘉暉5名同學獲全國一等獎。

市民武揚花的兒子蔣文韜在田中讀初二,一年多來孩子身上的變化令她欣喜,“孩子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很高,自己安排時間,預習複習,整理知識,很慶倖當初選擇就近入學。”

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是“SL”的直接受益者。2017年,在“SL”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田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體育8門學科共22名教師撰寫論文48篇。其中,省級以上期刊發表44篇,市級以上獲獎17篇。在揚州市第六屆“運河杯”中小學教師教科研論文大賽中,田中張曉林、謝俊峰、濮梅、王雪四名教師獲揚州市一等獎。

“教學改革應遵循‘教法上突出互動,學法上突出指導,輔導上突出差異,練習上突出實效’的原則。”張曉林坦言,在“SL”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憑藉“教”的變化逐步引起“學”的變化,從而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

原文連結
2018-05-23T16:47: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