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escription
“基於正向發展的蘇皖地區田家炳學校品格提升”項目 – 簡報(第 5 期)
南京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2019.12.15
從正向教育理念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2月15日上午,基於正向發展的蘇皖地區田家炳學校品格提升項目組邀請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首任院長、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傅宏教授給研討班學員開展“從正向教育理念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思考”的講座。傅巨集教授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然狀態和應然追求、心理健康的主題、實施和危機的化解等幾個方面,介紹了心理健康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來展望。
傅宏教授提出,物質水準提升以後,道德的追求使得時代需要更多關注心理的需求、更加重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長。他從心理學角度對正向激勵進行解讀,引入“積極心理學”視角,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宣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給予兒童更多正面影響。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發展,應該是服務全體兒童,而不只是針對少部分有問題的兒童。
傅宏教授對當前學校教育進行了兩方面的批判,一是批判了傳統教育“君臣父子”、“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思想,在這種思想下的教育是一種等級式教育,師生平等都是奢望,更何談將學生放在中心位置。二是批判當前中國早期教育過於成人化,將兒童培養成為小大人。傅宏教授認為,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前提是先瞭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教育的產品不是生產考試機器,而應該是培養人。只有轉變教育理念,正視兒童、尊重兒童,才能解放兒童天性,讓兒童回歸本真。
最後,傅宏教授提出問題請學員思考:正向教育能否懲罰學生?有學員表示,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懲罰。傅宏教授表示贊同,他認為可以懲戒,但要注意保護兒童自尊心。因為懲罰的實施只能針對行為而不能針對學生,只能懲罰學生的不當行為而不能懲罰學生,也就是說,沒有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區分,而只有好行為和壞行為的區別。傅宏教授引用行為管理理論闡述,建議教師要聚焦行為、對事不對人,不要將錯誤放大到人,要看到錯誤背後教育的失職,採取針對行為的糾正措施,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正向成長、教育的正向發展。
課程之術:助力學校增能減負
2019年12月15日下午,由南京師範大學吳曉玲副教授為學員進行《課程之術:助力學校增能減負》的專業講座。吳曉玲教授首先與學員進行互動,請學員在便利貼上寫下看到“課程”這個詞時,最先想到的三個詞。這個問題千人千面,學員的回答包括:“教育、興趣、愛好”,“載體、框架、標準”,“課表、課程規劃、資源設計和整合”和“學校育人的手段、學生學習的載體、學校管理的抓手”。以互動為鋪墊,吳老師逐漸引入到今天講座的主題——課程到底是道、還是器、還是術?吳曉玲教授從課程敘事、課程眼光、課程領導、課程思維和課程之術五個維度展開探討,讓課程從原本淹沒在教學中的靜態文本變為動態、變化、生成的課程資源。基於此,吳曉玲老師認為課程其實是術——課程之術,是從道的理解、到器的開發,最後到術的歸納、概括和體驗。
在教學想像力和課程眼光兩大理念指導下,吳曉玲教授提出了四大觀念智慧、三大思維路徑、四大知識基礎和四種知識聯繫的理論框架。教學想像力下分為四大觀念智慧和三大思維路徑,分別是理知、行知、情知、信知和縱向的形而上思維、橫向的關係間思維以及動態的行動中思維。在課程眼光下,又分為四大知識基礎和四種知識聯繫,分別是生存視野、認知視野、認知需求、價值訴求和自然–人文維度、時間–空間維度、結論–過程維度以及內容–方法維度。吳曉玲教授認為,只有夯實完善知識基礎,才能找到知識間的聯繫,而知識的聯繫又是知識基礎的生命脈絡,決定其是否具有凝聚力、包容力和自新能力。因此,只有在課程開發中注重四大知識的聯繫,才能夠整合知識的學科視野、廓清知識的文化語境、鉤沉知識的歷史選擇、生成知識的主體意義、增強知識的實踐活力。
吳曉玲教授批判了當前學校教學中只著眼於校本課程的開發,而忽視了課程背後所隱含的人的現象。認為課程開發對學校育人的重要性遠大於課程本身,因為課程重要的不是其靜態、固化的文本本身,而是處於開發和探索狀態的教師和學生。開發和探索的課程意識,會促進教師反思對課程教育的思想和認識,反哺教師的課程挖掘和學科教學。吳曉玲教授提出,只有真正找到知識內容和方法維度的聯繫,才能從骨感的現實走向豐滿的理想,才能實現全能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才能謀求真實、踏實、豐實的正向教育發展。
最後,吳曉玲教授與參會領導好教師們開展研討活動,請各校代表交流本校在教育實踐中的問題與困惑。參會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學校都分別提出了本校教育發展和課程開發中的問題,吳曉玲教授都一一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各校教師都能夠以善化善、以德育德、以人成人,走上正向成長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