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25届德育学术年会会议简报 2020-11-16T15:41:36+00:00

Project Description

2016年第25届德育学术年会会议简报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学术委员会   2016.05.24

2016年5月13日至15日,由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全国各地及湖北省德育学术界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了年会。

在两天的时间里,代表们听取了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会长、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以及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前任主席、国际知名德育学人、香港公开大学副校长李荣安教授的专题报告,围绕文化变迁与道德教育、德育原理与德育实务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参观考察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与校长就学校德育、个性化课程等问题展开了互动。

本次会议内容充实,研讨充分,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一、会议开幕式

5月14日上午,第25届德育学术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幕。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小洁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马小洁对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预祝年会取得成功。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代表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致辞,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和田家炳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对各位理事、相关领域的专家的积极参与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这场首次在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召开的德育学术年会充满期待。

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教授主持。张应强代表学院表达了对德育研究领域专家的欢迎,并对全国同仁一直以来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科的支持表示感谢。

二、江畅教授作学术报告

5月14日上午09:15-11:45,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应会议邀请发表题为“对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由檀传宝教授主持。

江畅教授从“什么是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什么要实现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理解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实现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怎么理解和认识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江畅教授认为:传统价值观不等于儒家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体系包括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学理性价值观和宗教性价值观;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主流价值观理念一部分来源于西方话语,而我国正宗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价值观也并未中断,因此有必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值得转化的价值内容;实现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定要根据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建设需要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进行;在转化和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分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思路,认真考虑西方世界在文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坚持开辟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发展之路。

演讲结束后,与会代表就“传统文化中是否有不适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因素及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因素”、“现当代教育如何嫁接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及“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当代多元文化之间的相容性发展”等问题与江畅教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三、第一分会场研讨

5月14日下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一分会场研讨在华中科技大学一号楼211室进行。本场研讨以“文化变迁与德育”为主题,曲阜师范大学唐爱民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宋晔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毕世响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郭娅玲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主持。

参加本次分会的21位代表围绕“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与德育变革”进行讨论、对话和交流。会议话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及如何遴选其内容;第二,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及如何进行继承发扬;第三,网路时代下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对策;第四,从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前提进行审视与反思;第五,从元研究的角度审视德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围绕“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及如何遴选其内容”这一问题,代表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概念体系本身存在很多歧义之处,易连云教授认为需要对“传统”重新理解,它不等于历史,也不等于过去,只有在文化发展中最终保存的才是精华,才是“传统”的真义所在。毕世响教授认为应该用“中国文化”的概念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刘峻杉认为有必要从词源学角度进行理解,“传统”本身用法不一,而“文化”本身则有广义的“文明”和狭义的“文化”之分。安宝珍认为传统文化源于专制文化,是基于伦理服务于政治的一套精神体系。朱晓宏教授认为传统文化自“五四”时代就已经发生了断裂,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的实际操作中才会存在问题。檀传宝教授进一步追问了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的问题,认为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应该持审慎的态度。

第二,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困难及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侧重从教育系统内部的微观视角寻找原因及出路,另一种侧重从历史和社会的宏观视角分析困难及对策。程红艳教授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被高估与重扬,但是教育的发展除了要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财富外,更应警惕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在课程建构上应该成为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聚合体”。唐爱民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适合教育、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及按照学生可理解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教材化”的实践过程中,必定也会出现许多问题与困难。李太平教授认为宋明理学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扎根”,必定有其需要借鉴之处,这就需要从返本开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和实践道德教育。胡春光教授认为“精神教化”的缺失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和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而学校教育能否承担这一责任更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崔振成认为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 “伦”体现出动态性,“理”体现出建构性,可以从传统教育现场的伦理化角度进行切入并思考。李伟认为“现代人的无根性”问题是时代的普遍情绪,当代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实现文化自觉,这样才能探索到希望之路。檀传宝教授认为传统文化要害之处在于信仰问题,它会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德育的实效性等,而这才是解决“无根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周小李对几位代表的观点进行了小结和回应。王啸教授认为制度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因素,要实现自由主义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需要构建起教育的法制保障和底线规则,在君子教育和公民教育结合之基础上实践“君子公民”的教育模式。蔡辰梅教授认为政治、文化和教育都有自身的逻辑,在我国现实背景下,政治逻辑很有可能衍化、侵犯和挤压其他两个领域的逻辑,因此探索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的空间距离及保障措施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第三,围绕“网路时代下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对策”这一问题,韩传信教授谈到网路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校有必要积极利用这种资源,凸显道德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应该从观念导向、管理网路和方法运用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朱晓宏教授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尤其应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自觉意识,实现理论理性的养成,也才能破除这种“无根”之弊。

第四,从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前提进行审视与反思。檀传宝教授指出伦理与德育之间存在一种“阿伦特困境”,伦理生活与道德教育离不开某种确定性的前提,需要从伦理和教育本身寻找出路,即综合而非单一的伦理判断、建构而非破坏的教育逻辑。

第五,从元研究的角度审视德育问题的研究方法。蔡辰梅认为德育有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两种研究的进路,研究中应该重视从个案归纳与分析的角度,同时借助质性分析的研究方式,对德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建构。

本次讨论气氛热烈,与会代表在讨论过程中进行了思想碰撞,也为大家带来一次精彩纷呈的德育盛宴,研讨会在大家的依依不舍的期盼中落下帷幕。

四、第二分会场研讨

第二组的研讨在华中科技大学一号楼212室召开。本组研讨以德育原理与德育实务为主题,在孙彩平教授、刘次林教授、孙峰教授、辛治洋教授的主持下,二十余位代表对社会变迁与德育,学生品德、教师专业道德与学校德育,德育方法,德育研究方法,德育研究与德育实务的互动等五大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第一个主题是社会变迁与德育。本小组论文体现了互联网+、乡土社会等主题,立足于社会变迁来探讨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应有的抉择。孙彩平教授在论文和发言中指出,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生活的快捷,但也与人的根本性弱点结合,对人类生命与健康、文明与精神生活产生无形的伤害,成为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亟需引起重视。

第二个主题是学生品德、教师专业道德与学校德性。在对学生品德及德育目标进行追问时,很多代表聚焦于公民教育,认为培养合格公民是中国教育进步的必然选择,主张道德教育要培育公民自觉性,彰显公民主体性,以公民德性养成为根本,以培育公民自律性为目标。辛治洋教授认为德育应注重集体意识的培育,走出对于个人主义的过分迎合。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如何联接,也值得同仁们进一步探讨。在教师专业道德方面,教师的责任、勇气等主题都得到探讨,而怎样的学校组织架构,怎样的学校制度更有助于养成良好师德,引发了与会者的讨论。冉亚辉老师主张学校道德即德育,开启了学校道德属性的追问。而孙峰教授集中探讨大学教育的学术品格与价值追求,认为学术品格反映了大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分析了学术品格的四大蕴含和四个方面。

第三个主题是德育方法。刘长海讨论了学校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分野,分析了直接德育目标过高与间接德育过分功利化之间的分歧,主张全面重建道德教育的高度,走出学校教育造就精致利己者的怪圈。赵国栋对道德虚构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分析了道德虚构在德育和道德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郑航教授结合切身经验,探讨了基于学校文化开展学校德育品牌创建的路径。黄向阳教授和孙彩平教授主张重视经由儿童自主研讨和群体生活经验而生成的规则和价值观,重视儿童的实践智慧。刘争先对公民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学理性较强的探讨。

第四个主题是德育研究的方法。与会人员很乐观地看到,当前德育研究者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一方面知名的德育研究者进入国家德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审订和编选过程之中,成为一股有形的力量,能够对于国家的德育决策和一线德育发出有力的声音;另一方面,很多研究者启动各种形式的US协作,直接与一线校长和老师们互动,推动一线德育变革。孙彩平教授对新教材的理念进行了深入解析,主张德育课要培养学生过好自己的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学会综合判断,进行权变。

第五个主题是德育研究与德育实务的互动,即在伙伴协作中的发现、困惑与设想。杜时忠教授等指出,在进入一线之后,深刻地感受到学校科层化严重,老师们很累,德育部门化和专职化给德育改革带来了深层次的障碍。与会人员认为,在进入一线时,研究者要怀揣对教育改革的真诚和对一线教师的同情和理解(即同理心),采用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把教师当作自己人,努力赢得教师对研究者的信任。研究者要理解科层制挤压下教师内心的卑微感和无力感,以研究者独有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唤醒教师的自我挺立和首创精神。

进入学校,对研究者也带来了深层次的挑战。研究者不能带着一种索取的心态走进学校,而要真诚地回馈学校,最起码应该把调研的结果向一线工作者回馈;US协作增加了研究者的工作负荷,研究者要在承担大学工作任务和公益服务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一线教师很苦很累,他们最需要的是教练,而不是指挥,中国研究者应该向国际同行学习,扩充知识结构,转变言说方式,尽可能地将先进理念转化为模型和实例,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具体而细微的支援和指导,这样才能更迅速而直接地赢得一线教师的支持和信服。

本小组的讨论是热烈的,扎实的,火花一点点显现,渐成绚烂的诗篇。直至散会时,都让大家觉得意犹未尽,让大家对下一次的相聚充满期待。这也深深地表明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真谛,那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明年会更好!

五、李荣安教授作学术报告

5月15日上午,香港公开大学副校长李荣安教授为会议作题为“21世纪技能的德育启示”学术报告。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杜时忠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李荣安教授就21世纪技能的来源、内容、目标与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美国政府及一些私人组织机构在2001年设计了一个21世纪纲要(简称P21),其中包括核心科目、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资讯、媒体和技术技能等,这些新的内容和工业经济时代相配套的教育内容是不一致的。其重点是帮助学生面对不可知、不可预测、不可预见的经济、社会和个人状况,使其能有坚韧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此种能力也应该是德育赋予个体的一种面对急变社会的选择能力,以及保守重要价值观的能力。

他指出香港目前德育的现状是大学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德育发展阶段与学生年龄阶段不匹配,另外德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实效低的问题。而在当今的教育中,研究性学习越来越流行,而学生只有具备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才能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校德育也应顺应这股潮流,实施的重点也应该转向其实用性和应用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和说服学生,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新的德育模式呼唤互动型的传授方式,因为资讯时代改变了传统社会教师的知识权威的地位,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也面临很大危机,而案例教学法是值得参考的方法之一。李荣安教授表示21世纪是知识建构的时代,“软技能”更为重要。面对不可预测的社会,21世纪技能的重要性在于其“共建”取向,即参与者要懂得沟通、协作、以团队方式开发新的路向。

六、大会自由研讨

5月15日上午下半场,第25届全国德育学术年会组织了代表发言及自由研讨。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易连云教授主持研讨交流会。

林丹副教授代表第一分会场发言,她概要介绍了分会场的研讨情况。安宝珍副教授就“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如何做价值判断”及“学校如何应对”这四个方面发表了个人观点。刘长海副教授代表第二分会场发言,他概要介绍了分会场的研讨情况。刘争先博士就自由主义教育范式的公民教育问题进行了汇报,认为中立原则是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从中立原则的缘由、意义、内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自由发言阶段,蔡辰梅分享了自己对“教师是否应对学生撒谎”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从“教师诚实的是否有必要”、“教师诚实的边界在哪里”和“教师诚实进行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发了易连云、檀传宝、黄向阳、赵志毅、喻学林、杜时忠等专家对诚实概念的追问和争论。李伟对檀传宝教授论文中提及的“综合而非单一判断标准”提出追问,包括谁是进行综合判断的主体、谁有能力进行综合判断、综合判断的底线与标准及综合判断是否可教等方面。

七、会议闭幕式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主持了随后举行的大会闭幕式。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王啸教授宣布了理事会通过的两项重要决议。一、增补安徽师范大学辛治洋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宋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李太平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唐汉卫教授为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二、增补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为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单位;增补孙钰华、杜建群、胡春光、韩传信、安宝珍、曾水兵、赵秀文、赵国栋等8人为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王啸秘书长还对下一年度全国中青年德育论文奖的评审工作的标准、程式等进行了初步说明,呼吁中青年教师、德育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踊跃申报论文奖。

依据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会于14日晚间会议决定:2017年全国德育学术年会的主题确定为“儒家文化与道德教育”。下届年会主办单位代表、曲阜师范大学唐爱民教授向所有与会代表发出了热情洋溢的邀请,让大家对2017年相会在“世界的曲阜”满怀期待。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李太平教授代表本次年会承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发言,对各位代表的积极参与以及对会务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诚挚感谢。

闭幕式上,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对本次年会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年会成果丰硕,继往开来,是一次真诚而敬业的学术盛会。檀传宝教授代表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对李太平教授及其领导下的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会务团队的贡献、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对于会议的宝贵资助表示了衷心感谢。

八、华科附小考察

5月15日下午14:30—16:30,部分与会代表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李晓艳校长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李校长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学校的每一间特色教室,向代表们播放了介绍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专题短片,简要解释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学校精神,并对“助力完美童年”的个性化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及其与学校德育的关系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檀传宝教授、杜时忠教授、李太平教授、王啸教授等高度评价了华科附小的德育工作及教育追求,对李校长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坚守素质教育的勇气和情怀感到欣慰,并祝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在未来能够越办越好。

原文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