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周年論壇誌慶 教育賢達共謀良策 2023-02-06T15:41:20+00:00

四十周年論壇誌慶 教育賢達共謀良策

田家炳基⾦會是1982年由田家炳先生在香港創立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創會宗旨為「興學育才,推廣文教,回饋社會,貢獻國家」。時光荏苒,四⼗年來,秉承著田家炳先生對國家教育事業關心不斷發展壯大的熱切期盼,基⾦會積極回應國家教育政策、密切配合區域發展需求,並逐步拓大支援的領域與範疇,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項目推展模式亦日趨多元,惠及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教育機構數百間、師生數⼗萬。為紀念成立四⼗周年的這一重要⾥程碑,並答謝各方友好的長期支持,基⾦會於2022年12月13 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了「四⼗周年誌慶教育論壇」。當日現場高朋滿座,來自香港各大院校、中小幼學校、其他教育文化機構等約三百名嘉賓出席了這一盛會。

開幕典禮

論壇由田家炳基⾦會副主席戴希立校長擔任主持,由大學校長會召集人、嶺南大學鄭國漢校長擔任主禮嘉賓。鄭校長在致辭時表示,基⾦會上下一心以「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為使命,致力推動教育慈善事業,不只是支持特定學校,而是促進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教育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他又指出,基⾦會資助大學培訓心繫社會的國家棟樑,為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他與在座嘉賓均⼗分感激基⾦會的大力支持,希望未來可以繼續與基⾦會攜手成就更美好的未來。他祝願基⾦會繼續成為國家 的建設力量,為國家的繁榮繼續作出貢獻。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以視頻方式致辭。田部長讚揚田家炳先生是愛國愛港的慈善家,心繫祖國,慷慨奉獻; 肯定田家炳基⾦會是港澳基⾦會優秀代表之一,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為國家教育事業「雪中送炭」,在學校軟硬體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持續開展教育捐 贈,投入巨大,體現出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田部長希望基⾦會以成立40周年為契機,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總結成功經驗,科學謀劃未來,深耕厚植,創新突破,為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田家炳基⾦會副主席戴希立校長擔任主持

大學校長會召集人、嶺南大學鄭國漢校長擔任主禮嘉賓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以視頻方式致辭

主題演講

論壇邀請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校長、美國休士頓大學天普科學講座教授朱經武,以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李焯芬進行兩場主題演講。

在第一場主題演講中,朱經武教授以「科學·技術· 社會」為題,闡述了科學、技術和人需要和諧共存才能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他表示,科學發展源自對自然界真理無止境的追求,並無好壞之分,在於人類如何應用,即發展技術。「科學似乎萬能但非盡善」,他指出,希望可以繼承田家炳基金會的使命,攜手創造一個科學、技術、人和諧共存的世界。

在第二場主題演講中,李焯芬教授以「從經學、到科學、到當代教育」為題展開講述。他表示,教育、文化差異決定了中西方的歷史前進方向,中國古代雖有不少科學 發明,但教育多重待人接物,而西方經歷科學革命,物質文明得以飛躍發展。時代的變遷大大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文化教育水準,改善了物質生活的水準,但也帶來了不少壓 力及問題,反映科學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展望未來,人類社會需要在物質和精神文明之間平衡發展,「除了著重知識的教育,我們也需要著重人的教育,包括田老先生十分重視的家國情懷。他是一個無私的偉人,其高風亮節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需要培育像田家炳先生一樣,對社會有擔當的新一代。」

朱經武教授以「科學·技術· 社會」為題演講

李焯芬教授以「從經學、到科學、到當代教育」為題演講

專題討論

主題演講後,由基金會諮議局主席、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黃玉山教授主持了「香港九大院校校長專題討論及互動交流」環節。香港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嶺南大學等九所大學的校長或副校長擔任專題討論嘉賓,分享其真知灼見。

第一個議題是「學校如何提升德育及價值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注重品德內涵修養培育,為未來人生路奠基」 。

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價值教育應從小開始,以中國教育「以人為本」為基礎,及至大學課程豐富整合價值教育的不同元素如品德、倫理、公民、國民教育、法律、生命教育及可持續發展教育等。教大設立了相關的本科生必修課程,並在師資培訓上,加深教師專業倫理操守;設計生命教育課程,使多所香港中小學受惠。他又指出,家庭、學校、資訊傳播對學生的全人發展是同等重要的,這三大方面如何協作、如何改進值得共同思考。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價值觀教育對社會來說都十分重要,大學責無旁貸。香港學生擁有國際視野之餘,仍需要增加對國家的認識。理大關注學生的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將中國歷史文化作為本科生必修科目之一;舉辦大型活動激發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情感;系統地培育本校學生認識憲法、國安法和基本法;大力推行服務學習,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指出應全方位推行品德教育。都大將學校的核心價值「誠信,公平,堅毅」於滲透所有教學活動中; 同時,與時俱進,利用新科技推動傳統文化,提升青少年的學習動力;此外,培育好老師,以身教薰陶學生,成為學生的好榜樣。

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

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

專題討論

第⼆個議題是「身處中西文化交匯、一國兩制的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在逾趨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下,如何培養學生兼具國家文化民情懷和全球視野,背靠國家並放眼世界?」

嶺大校長鄭國漢教授認為,學校應給予學生瞭解、體驗祖國及國外文化的機會,有助於學生反思。嶺大借助本科生必修學術課程和綜合活動,實踐公民教育、領袖發展和智育。課程與活動培養學生慎思明辨、分析與論證能力,關注本土問題構建香港和從歷史瞭解中國與 世界關係,期以培養有愛、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領袖。未來,加強大灣區合作及通關後舉辦尋根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本土與區域發展關係。

城大副校長李國安教授認為,學生需要有中國文化的基本認知和底蘊,繼而可在國際化的校園環境內,與不同國籍的同學溝通之間建立正確的道德及文化觀念。城大新增相關課程,幫助學生提升國家文化民族基本認識。此外,學校撥出資源,透過不同平台拓寬學生國際視野;成立文化中⼼,推出多元文化導賞,邀請駐港領事作演講;舉辦藝術文化展覽,沉浸於不同國家文化氛圍,提高學生欣賞力。城大深信在自身中國文化底蘊下作比較和判斷,助力學生感悟。

浸大副校長黃偉國教授認為,學生需要多與國內外學生溝通,才能瞭解國情和國外的情況。他介紹了大學推行不同活動項目和課程,資助學生往內地及海外交流,幫助學生立⾜祖國,面向世界。浸大與內地31 間大學合作舉辦學生交流團、考察團、偏鄉地方可持續服務或社會服務; 開展由田家炳基⾦會資助的「學生領袖品格培育計畫」; 學生可以在珠海分校學習並在大灣區實習,助力學生瞭解國情等。大學還會舉辦學生海外交流及文化交流項目。

嶺大校長鄭國漢教授

城大副校長李國安教授

浸大副校長黃偉國教授

專題討論

第三個議題是「創新科技驅動世界文明向前急速發展的同時人文關懷不可或缺,大學教育如何帶動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素養之結合,使兩者平衡圓融發展?」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認為,平台是兩者結合的先決條件,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的中國傳統思想可謂不謀而合,是一個讓經學和科學可以同時進行的平台。他又認為,我們需要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以應對社交媒體中真假資訊紛擾的情況。

科大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坦言,人文與科學不可分割,都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人工智慧需要模仿人類進行價值判斷,如果研究人工智慧的科學家不研究人文,就無路可走。

港⼤副校⻑宮鵬教授指出,沒有科技,我們的社會只會退步,但科技也是把雙刃劍,需要⼩⼼處理。他⼜引⽤愛恩斯坦的說話,指出學校教育不能只是傳遞知識,也需要培養獨⽴思考,願意⾏動的⼈,我們需要培養孩⼦追求知識的動⼒,這便是⽂化進步的核⼼。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

科大副校長郭毅可教授

港⼤副校⻑宮鵬教授

在互動問答環節,與會聽眾積極提問,並與台上的校長們互動,亦產生了許多引人深思的觀點。例如,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教授提出,國家認同教育可以從大學生的生活上做起,不止參觀內地,更須有生活體驗,亦認為身邊的內地留學生可成為一些資源,讓學生更瞭解國家。李焯芬教授說,教育制度無絕對完美,現時普及教育雖令教育水準提升、改善物質水準,但亦令向上流動空間縮窄,儘管如此,亦要做好高等教育,認為必先平衡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 教育亦要兼備科學及人文,如中國著名哲學家唐君毅強調的心與物的平衡。

黃玉山教授總結時指,香港各大院校正積極地改 善教育素質,校長們提出的意見均反映體驗、身教都 是十分重要,由生活切入,學生的家國情懷便會油然而生。其次,人類文明的方程式便是科技加人文,兩者密不可分,相信對於未來教育有一定的啟示,希望大家可以秉承田家炳先生的使命,繼續為教育盡一分力。

本次論壇博匯卓見,碩果豐收,獲得香港及內地媒體的廣泛關注及報導。

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教授

基金會諮議局主席、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黃玉山教授

未來展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承蒙各地政府及社會各界友好的愛護支持,四十年來基金會有幸能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略盡綿薄。總結過去,我們心懷感激; 展望未來,我們不忘初心。新的時代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但我們為國家教育服務的熱情始終如一。我們將秉承田家炳博士「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的宏志,繼續與所有關心國家教育事業的朋友同行,並攜手年輕一代譜寫教育的嶄新篇章,為國家為民族盡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