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周年论坛志庆 教育贤达共谋良策 2023-02-06T15:44:22+00:00

四十周年论坛志庆 教育贤达共谋良策

田家炳基⾦会是1982年由田家炳先生在香港创立的非牟利慈善机构,创会宗旨为「兴学育才,推广文教,回馈社会,贡献国家」。时光荏苒,四⼗年来,秉承着田家炳先生对国家教育事业关心不断发展壮大的热切期盼,基⾦会积极回应国家教育政策丶密切配合区域发展需求,并逐步拓大支援的领域与范畴,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项目推展模式亦日趋多元,惠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育机构数百间丶师生数⼗万。为纪念成立四⼗周年的这一重要⾥程碑,并答谢各方友好的长期支持,基⾦会於2022年12月13 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了「四⼗周年志庆教育论坛」。当日现场高朋满座,来自香港各大院校丶中小幼学校丶其他教育文化机构等约三百名嘉宾出席了这一盛会。

开幕典礼

论坛由田家炳基⾦会副主席戴希立校长担任主持,由大学校长会召集人丶岭南大学郑国汉校长担任主礼嘉宾。郑校长在致辞时表示,基⾦会上下一心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为使命,致力推动教育慈善事业,不只是支持特定学校,而是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教育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他又指出,基⾦会资助大学培训心系社会的国家栋梁,为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他与在座嘉宾均⼗分感激基⾦会的大力支持,希望未来可以继续与基⾦会携手成就更美好的未来。他祝愿基⾦会继续成为国家的建设力量,为国家的繁荣继续作出贡献。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以视频方式致辞。田部长赞扬田家炳先生是爱国爱港的慈善家,心系祖国,慷慨奉献; 肯定田家炳基⾦会是港澳基⾦会优秀代表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为国家教育事业「雪中送炭」,在学校软硬体建设丶教师队伍建设丶学生培养丶学术交流等方面持续开展教育捐赠,投入巨大,体现出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田部长希望基⾦会以成立40周年为契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总结成功经验,科学谋划未来,深耕厚植,创新突破,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田家炳基⾦会副主席戴希立校长担任主持

大学校长会召集人丶岭南大学郑国汉校长担任主礼嘉宾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以视频方式致辞

主题演讲

论坛邀请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校长丶美国休士顿大学天普科学讲座教授朱经武,以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丶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进行两场主题演讲。

在第一场主题演讲中,朱经武教授以「科学·技术· 社会」为题,阐述了科学丶技术和人需要和谐共存才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他表示,科学发展源自对自然界真理无止境的追求,并无好坏之分,在於人类如何应用,即发展技术。「科学似乎万能但非尽善」,他指出,希望可以继承田家炳基金会的使命,携手创造一个科学丶技术丶人和谐共存的世界。

在第二场主题演讲中,李焯芬教授以「从经学丶到科学丶到当代教育」为题展开讲述。他表示,教育丶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的历史前进方向,中国古代虽有不少科学发明,但教育多重待人接物,而西方经历科学革命,物质文明得以飞跃发展。时代的变迁大大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准,改善了物质生活的水准,但也带来了不少压力及问题,反映科学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展望未来,人类社会需要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之间平衡发展,「除了着重知识的教育,我们也需要着重人的教育,包括田老先生十分重视的家国情怀。他是一个无私的伟人,其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需要培育像田家炳先生一样,对社会有担当的新一代。」

朱经武教授以「科学·技术· 社会」为题演讲

李焯芬教授以「从经学丶到科学丶到当代教育」为题演讲

专题讨论

主题演讲後,由基金会谘议局主席丶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黄玉山教授主持了「香港九大院校校长专题讨论及互动交流」环节。香港中文大学丶理工大学丶岭南大学等九所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专题讨论嘉宾,分享其真知灼见。

第一个议题是「学校如何提升德育及价值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注重品德内涵修养培育,为未来人生路奠基」 。

教大校长张仁良教授认为,价值教育应从小开始,以中国教育「以人为本」为基础,及至大学课程丰富整合价值教育的不同元素如品德丶伦理丶公民丶国民教育丶法律丶生命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教大设立了相关的本科生必修课程,并在师资培训上,加深教师专业伦理操守;设计生命教育课程,使多所香港中小学受惠。他又指出,家庭丶学校丶资讯传播对学生的全人发展是同等重要的,这三大方面如何协作丶如何改进值得共同思考。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价值观教育对社会来说都十分重要,大学责无旁贷。香港学生拥有国际视野之馀,仍需要增加对国家的认识。理大关注学生的家国情怀丶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将中国历史文化作为本科生必修科目之一;举办大型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和情感;系统地培育本校学生认识宪法丶国安法和基本法;大力推行服务学习,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指出应全方位推行品德教育。都大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诚信,公平,坚毅」於渗透所有教学活动中; 同时,与时俱进,利用新科技推动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学习动力; 此外,培育好老师,以身教薰陶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榜样。

教大校长张仁良教授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

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

专题讨论

第⼆个议题是「身处中西文化交汇丶一国兩制的香港作为国际都会,在逾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兼具国家文化民情怀和全球视野,背靠国家并放眼世界?」

岭大校长郑国汉教授认为,学校应给予学生了解丶体验祖国及国外文化的机会,有助於学生反思。岭大借助本科生必修学术课程和综合活动,实践公民教育丶领袖发展和智育。课程与活动培养学生慎思明辨丶分析与论证能力,关注本土问题构建香港和从历史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期以培养有爱丶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领袖。未来,加强大湾区合作及通关後举办寻根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本土与区域发展关系。

城大副校长李国安教授认为,学生需要有中国文化的基本认知和底蕴,继而可在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内,与不同国籍的同学沟通之间建立正确的道德及文化观念。城大新增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国家文化民族基本认识。此外,学校拨出资源,透过不同平台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成立文化中⼼,推出多元文化导赏,邀请驻港领事作演讲;举办艺术文化展览,沉浸于不同国家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欣赏力。城大深信在自身中国文化底蕴下作比较和判断,助力学生感悟。

浸大副校长黄伟国教授认为,学生需要多与国内外学生沟通,才能了解国情和国外的情况。他介绍了大学推行不同活动项目和课程,资助学生往内地及海外交流,帮助学生立⾜祖国,面向世界。浸大与内地31 间大学合作举办学生交流团丶考察团丶偏乡地方可持续服务或社会服务; 开展由田家炳基⾦会资助的「学生领袖品格培育计画」; 学生可以在珠海分校学习并在大湾区实习,助力学生了解国情等。大学还会举办学生海外交流及文化交流项目。

岭大校长郑国汉教授

城大副校长李国安教授

浸大副校长黄伟国教授

专题讨论

第三个议题是「创新科技驱动世界文明向前急速发展的同时人文关怀不可或缺,大学教育如何带动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素养之结合,使两者平衡圆融发展?」

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认为,平台是两者结合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修身丶齐家丶 治国丶平天下」的中国传统思想可谓不谋而合,是一个让经学和科学可以同时进行的平台。他又认为,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应对社交媒体中真假资讯纷扰的情况。

科大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坦言,人文与科学不可分割,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人工智慧需要模仿人类进行价值判断,如果研究人工智慧的科学家不研究人文,就无路可走。

港⼤副校⻑宫鹏教授指出,没有科技,我们的社会只会退步,但科技也是把双刃剑,需要⼩⼼处理。他⼜引⽤爱恩斯坦的说话,指出学校教育不能只是传递知识,也需要培养独⽴思考,愿意⾏动的⼈,我们需要培养孩⼦追求知识的动⼒,这便是⽂化进步的核⼼。

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

科大副校长郭毅可教授

港⼤副校⻑宫鹏教授

在互动问答环节,与会听众积极提问,并与台上的校长们互动,亦产生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例如,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程介明教授提出,国家认同教育可以从大学生的生活上做起,不止参观内地,更须有生活体验,亦认为身边的内地留学生可成为一些资源,让学生更了解国家。李焯芬教授说,教育制度无绝对完美,现时普及教育虽令教育水准提升丶改善物质水准,但亦令向上流动空间缩窄,尽管如此,亦要做好高等教育,认为必先平衡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教育亦要兼备科学及人文,如中国着名哲学家唐君毅强调的心与物的平衡。

黄玉山教授总结时指,香港各大院校正积极地改 善教育素质,校长们提出的意见均反映体验丶身教都 是十分重要,由生活切入,学生的家国情怀便会油然而生。其次,人类文明的方程式便是科技加人文,两者密不可分,相信对於未来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希望 大家可以秉承田家炳先生的使命,继续为教育尽一分力。

本次论坛博汇卓见,硕果丰收,获得香港及内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及报导。

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程介明教授

基金会谘议局主席丶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黄玉山教授

未来展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承蒙各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友好的爱护支持,四十年来基金会有幸能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略尽绵薄。总结过去,我们心怀感激; 展望未来,我们不忘初心。新的时代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我们为国家教育服务的热情始终如一。我们将秉承田家炳博士「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的宏志,继续与所有关心国家教育事业的朋友同行,并携手年轻一代谱写教育的崭新篇章,为国家为民族尽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