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之父名垂青史” ——访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田庆先
江苏省教育基金会 | 2020.09.08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这是田家炳老先生一直坚守的信念。值此江苏省教育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之际,记者书面采访了田家炳先生长子田庆先主席,了解其教育慈善理念。
1.田主席您好!您的父亲早在1982年就捐出自己80%的资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注慈善公益事业。请您介绍一下您父亲当初创办基金会的初衷是什么,他是如何萌生这个想法的?
我父亲将公益事业视为他的第二事业并专注其中,和他从小就受到我祖父的影响有关。我的祖父刚毅正直,乐善好施,过去在我们家乡常做造福乡亲的公益之举,备受尊敬。他常说“孝亲之身不如孝亲之心”,如能事业有成,多做有利国家民族的大事,光宗耀祖,是“孝”的最高境界。通过祖父的言传身教,父亲深感为他人多做好事很有意义,乐意多做好事,树立了己立立人、造福社会的思想。
家父未足18周岁就离开家乡,远赴南洋创业,在海外生活二十年,直至1958年才移居香港。1959年,他已经开始在香港参与博爱医院、东华医院、仁爱堂等慈善机构的工作,并为各类公益事业慷慨捐资。后来,他怀着“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于后人”的想法,邀请社会贤达共同襄助,于1982年成立了基金会,使自己的捐资更有系统和持续性。我们现在还保存着他当年所写的一份手稿,记录了他对于开展公益事业的想法,以及基金会的发展规划。
家父一直都非常关注国家的发展。他辛勤经营自己的事业,积累了一点财富,很想回馈社会,他对国家和民族振兴有深厚期望。但在六七十年代,内地的捐资环境还不是很好。改革开放后,他便通过基金会,尽己所能地支持内地发展。基金会以“兴学育才,推广文教,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创会宗旨,尤重教育。三十多年来,我们始终以提升教育素质作为工作重点。
2.您的父亲由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就常年奔波全国各地,做到“钱到,人到,心到,力到”,到90岁高龄才放缓走访捐助学校的步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着他不畏艰辛,矢志不渝?
我父亲在年轻时候就离开家乡在海外谋生,早些年对国家的了解有限,且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只能从报纸上获得信息。改革开放后,他便排除诸多困难,踏上了回乡之路,一路上收获了很多感动的同时,也看到了各地在民生建设方面的需要。他“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工作首先从家乡开始,逐步扩展到梅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
家父深信“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他认为中国必须提高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十三亿人的庞大人口负担可以通过教育变成人力资源。当时内地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他就应各地政府所请,捐建了很多学校,并尽量亲赴每一所学校。他曾说过,做慈善不一定是钱的问题, 做慈善要用“心”来衡量, 有“心”的慈善才有价值。
他出差时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非常紧凑,有时一天之内要去好几个地方。限于交通条件,常常要坐长时间的火车和汽车,有些偏远地方路程颠簸,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轮流陪同都觉得身体吃不消,但他反而精神奕奕,一下车就同校长及师生交谈,表达对大家的鼓励和关心。除了西藏因海拔较高而未能去到之外,他基本上走遍了全国各地。直到后来九十多岁时他腿脚不便,实在是难以行动,才不得不停止外出。
我父亲对每项学校的工程都十分关心。他捐资之后,不仅会校阅设计图纸,询问工期进度,还会到工地实地考察。他有一些建筑学知识,要求捐建的教学楼的设计务求合理周到,既要美观庄重,实用大方,还要安全可靠,一定要为师生使用方便着想。例如,他要求加宽两边的楼梯,方便学生和老师行走;教室采光要足,不能影响学生的视力;女生厕所的面积和蹲位要充足等等。
家父希望通过无偿捐资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政府拿出部分配套资金,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承担,并冀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其他人,勉励大家共同重视教育,改善社会风气。基金会也秉持他的这一做法,始终关心并支持田家炳学校的发展。
3.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三年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最美特校教师、最美幼儿教师、中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共近80人赴香港培训考察,期间还专门拜访了田家炳基金会总部,您会见了他们。田家炳基金会给予上述三批教师赴港培训考察期间的有关费用的资助。请问当时田家炳基金会是如何考虑的?
我父亲认为,“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升教师的素质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基金会致力提升教师在品德教育、生涯规划、教学效能、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及素养,我们基金会因应各地教育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师培训项目,其中之一是赴港培训考察。
香港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香港汇聚了国际上多元、丰富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也吸纳了国际人才,所以我们常邀请学者和教师来港交流,开阔教师视野,了解不同的教育思路及方法。通过推动两地教育交流,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在相互学习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感动江苏教育人物——年度最美教师”系列评选表彰活动连续多年顺利举办,选出了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赴港的这几十位教师都是江苏省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感人事迹也带给了香港教育工作者以启示和鼓舞。他们在紧张的行程中还抽空莅临基金会,是我们的荣幸!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是本会非常关注的范畴,我们非常愿意配合江苏省教育厅开展这样的交流活动。
4.田家炳先生生前曾捐助江苏19所学校,为江苏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针对江苏的教育实际,您对江苏的教育事业有什么希望和寄语?您对江苏教育慈善公益事业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江苏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稳健而快速,是全国教育发展的模范,我们从江苏的教育经验中学到很多。我们所做的事情十分有限,谈不上贡献。我们在江苏得以捐建13所田家炳中小学校,并能够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著名学府捐建教学楼和设施,都是承蒙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及各地政府的厚爱,不嫌捐资菲薄。我们和江苏教育结缘已达25年,不胜铭感!
基金会在2010年迎来管治模式和资助方向的转变,从资助硬件转向软件,从捐建学校转向支持其内涵发展。我们从区域合作、大学及中小学合作、校本发展等策略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先导计划,例如“田家炳系列学校发展评估计划”、“中西部地区田中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苏州市打工子弟学校改进计划”、“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等等,江苏省的学校都是率先参与这些教育项目的实验基地。我们也支持学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校本特色发展项目,并促进学校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合作。希望这些学校在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支持其他地区的学校;希望江苏能够带动其他省份的教育进步,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事业需要长期持续、点点滴滴地投入,更有赖当地政府、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的努力推动。我父亲曾说过,“社会是由无数小我组成的,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都是有赖社会各阶层人士分工合作共同提供的。既享受了别人辛勤酿造出的成果,我十分愿意出一份力回报社会。”我们期盼更多社会俊贤能够参与江苏教育慈善公益事业,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尽己所能,贡献力量。(功一仁)